close

    基本工資調漲的議題,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場鬧劇,一場寅吃卯糧的鬧劇。台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,我們沒有石油,沒有天然氣,沒有銅鐵煤炭,也沒有棕櫚橡膠。缺乏天然資源的台灣,要和全世界競爭,除了走向技術導向別無他法。比方說農業,2012年越南的出口稻米每公噸約420美元,泰國則約每公噸約500美元,但是出口數量上越南於2012年首次超越泰國,成為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國。這麼說來,拉高價格有何優勢?

 

    同樣的道理,企業要追求競爭力,人事成本的比例維持可說是首要任務。以2011年台灣企業營業額最高的前三名來看,鴻海、廣達、台塑化,這三間公司的毛利率很高嗎?鴻海大約是4%,廣達3%,台塑化因為這兩年工安事故頻傳,甚至還虧損。人事成本在這些大公司的報表裡佔了非常高的比例,也就拉低了他們的獲利表現。公司存在的意義就是賺錢,做出同樣品質的產品,就得壓低售價,比競爭對手低才賣的出去。同樣品質同樣價格的產品,就只能比誰會控制成本,提高產線良率。而控制成本最快的方法,就是找尋低廉的人力成本。

 

    中國自80年代喊出改革開放至今,經濟突飛猛進的最主要原因就在於低廉的人力。但是隨著近5年來的宏觀調控,以及西進的聲音高漲,中國政府對於沿岸的企業越來越嚴苛,讓企業只剩下兩個選擇,一是西進,像富士康一樣創造血汗工作環境;二是工廠走向越南等其他國家,尋求更低廉的人力以及優良的投資環境。在這樣的國際現實中,台灣社會卻反其道而行,不停試圖拉高工資底線,把自己的視野做小,拉高企業的成本,降低企業的競爭力,逼使企業除了出走別無他法。

 

    要想拉高基本工資不是不行,但我們必須思考整體的配套。高等教育的普及(我寧可說是泛濫),造成台灣缺乏低技術低報酬的勞力來源(由於這是個相當大的題目,或許改天我會另外寫一篇);加上外籍勞工的薪資與本地勞工的基本工資連動,使得企業也無法從勞力輸出國得到好處。支持外勞與本勞工資連動的言論宣稱這是尊重人權,很遺憾的是現實是殘酷的,在商場上沒人會在乎人權,只在乎獲利與否,只在乎公司在這片殺伐聲中能否苟延殘喘。更好笑的是提出這些主張的團體無視於台灣仲介剝削外勞,所謂的基本工資實際上到外勞手上時剩不到一半,而這些人權團體卻視若無睹。

 

    現實是所有離開台灣的企業,或者說有投資東南亞的企業都找到獲利空間,能留在台灣的只剩下體質健全的大企業。以往台灣引以為傲的中小企業群,60年代甚至能喊出住家即工廠的台灣,已經漸漸消失在現實裡,甚至人們不復記憶。

 

    所以我認為,對於基本工資這個議題,我們不應該再堅持拉高基本工資,而應當考慮先開放外勞進口台灣,取消外勞薪資與本勞連動,另設薪資底線(我的建議是在6000)。規定業者需提供兩食一宿,每僱用一名外勞即需僱用兩名本勞,政府亦應輔導業者如何尊重外勞的信仰及他們的生活習慣等等。只有當我們引進低廉的人力,企業才有生存的機會,同時由他們提供足夠的低技術低報酬的勞力來源後,才有可能產生中高技術門檻的工作以及管理職缺,而這些工作才是我們高等教育教出來的學生能學以致用的方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llow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